首页>手册>摄影>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

此组别内的文章

需要支持?

如果通过文档没办法解决您的问题,请提交工单获取我们的支持!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

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、夺得坎城影展评审团奖的《我想有个家》,由黎巴嫩导演Nadine Labaki执导,讲述男孩Zain在妹妹遭父母“卖婚”后,选择离家流浪,并打算离开黎巴嫩,但在得知妹妹意外死亡后,他愤而犯下杀人罪,甚至亲上法庭,控告父母生下自己。

本片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及手持摄影,并经历6个月的拍摄期,以近似纪录片的质感,呈现黎巴嫩底层生活面貌,既表达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及关怀,亦为观众带来充满沉浸感的观影体验,令人对银幕上写实、残酷的影像,深感震撼。

引用圣经故事地名,表达对现实的愤怒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

“我没有权力去想像这个故事,也没有权力去杜撰这些情节。”
──《我想有个家》导演Nadine Labaki

《我想有个家》原文片名Capharnaüm(迦百农),系指圣经故事里,遭到耶稣诅咒、遗弃之地,而其引申义“混乱、无秩序”,更令导演Nadine Labaki从小便记忆犹新,直到她开始关注童工、移工人权后,深感黎巴嫩当今处境宛若迦百农,即决定依此创作。

“小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是最丰富、纯粹的。”Labaki表示,由于黎巴嫩童工问题相当严重,再加上自身受叙利亚难民Aylan Kurdi之死影响,令她决定从儿童观点出发,向所有失职的成年人表达控诉,并对观众们披露这些真实情形。

走访受难的流浪儿童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1

“我想转译这种愤怒。”Labaki解释,为撰写剧本,剧组共费时4年田野调查,除到黎巴嫩的监狱、法院或贫民窟等地探察,了解民众、政府对孩童生存权益的立场,更建立庞大人际网络,采访数百名在经济繁荣区乞讨的流浪儿童,并发现他们常将自己视作“寄生虫”般的存在,让Labaki备感愤慨。

此外,片中的法庭戏,其实是Labaki唯一虚构,且无法于现实世界成立的场景。由于未成年人的诉讼行为,必须获得监护人同意,Labaki特地设计这场相对戏剧化,以“控诉监护人”为象征情境,揭示本片主题:“主角Zain不只是控告父母,更是控告整个社会体系。”

► 延伸阅读:《燃烧烈爱》改编村上春树小说,以自然光呈现当代惊悚题材

寻找非职业演员,源自生活的即兴表演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2

“我不希望他们演出那个角色,我希望他们成为那个人物。”
──《我想有个家》导演Nadine Labaki

选角时,剧组选择直接从街头上寻找适合人选,并试镜多位生活经历与剧本设定相似的非职业演员。尽管这些演员起初对剧组多有不信任,但经沟通、解释后,他们逐渐理解电影的力量,转而视“表演”为发声管道,用心诠释平民处境,让导演Nadine Labaki赞叹:“他们对表演真的充满使命感。”

Labaki表示,虽然剧本已耗费2年时间进行严谨的编写,但她非常尊重演员们的自身感受,并愿意不断讨论人物设定、现实情况和表演目的,让他们能以自身理解的角度诠释剧情,而演员Zain Al Rafeea的成熟演技,也令Labaki赞赏:“他真的拥有在街头长大的智慧,而且充满见识。”

以情境引导演员行动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3

“现场拍摄时,我不会喊‘Action’。”Labaki解释,为了塑造自然、真实的表演,她不会给予过多的走位、对白设计,而是只向演员解说情境,并在排练2、3次后,即令剧组完全跟著他们的表演行动,让拍摄过程变得更像“观察”。

有趣的是,片中的婴儿演员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,因无法进行确切指导,令剧组必须牢记她的吃饭及睡觉时间,并透过诱导行为,激发婴儿做出特定反应,以符合剧情所需。因此,本片不仅没有预定拍摄期,更有不少场景耗费数天至一周来完成,让演员和剧组能免除时间压力,彻底投入在工作之中。

► 延伸阅读:《拆弹少年》省思战后黑暗历史,特写镜头直击人心深处

自然光打造写实空间,捕捉街头实景画面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4

“我们想创造一部超越虚构、忠于人物,
而且非常感性的电影,就像主角一样脆弱。”
──《我想有个家》摄影指导Christopher Aoun

为使影像质感趋近真实,摄影指导Christopher Aoun除参考关于流浪儿童的新闻摄影,亦与《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》灯光师Frida Marzouk,依循自然主义摄影原则,大量采用自然光或模拟自然光,打造写实、合理的光线。

“我会把整个空间打亮,让摄影机和演员都能自由地移动。”Aoun解释,由于他不希望光线成为拍摄时的重大阻碍,因此仅以特殊反光板K-flectors修饰光线,并发明“光之树”(tree of light),将多个反光板装设于电影灯架C stand上,以自然光反射来打亮室内空间。

大量的街头手持摄影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5

本片有不少街头场景,但不同于一般剧组,导演Nadine Labaki刻意不清场、挡人,反而保留当地居民走动和生活的样貌,让演员自然融入其中,再从旁暗中拍摄,捕捉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街景。

虽然拍摄过程相对自由,但Aoun除须无时无刻观察演员行动,捕捉所有即兴表演过程,亦舍弃主观镜头,尽可能地与演员Zain保持相同高度,以手持跟拍的方式观察人物四周,创造沉浸感。

边拍边剪的工作模式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6

由于拍摄过程有不少即兴创作,剪接师Konstantin Bock特地跟随剧组工作,并随时与导演确认每场戏的可用镜头,检视拍摄素材之间的衔接性,而他也因此时常要在洗衣店、厕所等拍摄现场,即时进行粗剪工作。

拍摄结束后,本片素材多达500个小时左右,Bock为求影片通顺,再次重新进行编排,但大量写实、动人的影像呈现,令Labaki难以取舍,导致第一版剪辑长达12小时。而经历2年时间的修正,以及多次暂停工作以求客观检视后,两人才终于琢磨出如今的2小时版本。

► 延伸阅读:《泥沼》摄影师Rachel Morrison捕捉自然光,真实呈现种族史诗电影

《我想有个家》手持摄影深入儿童视角,关注黎巴嫩贫困街头插图7

“如果有人问我制作这部电影的秘方是什么,我会说是时间。”
──《我想有个家》导演Nadine Labaki

除拍摄、制作耗时,在拍摄期间,饰演单亲妈妈的演员Yordanos Shiferaw,以及婴儿演员Boluwatife Treasure Bankole的父母,更同电影设定般,因非法打工而遭到逮捕拘禁,令导演Nadine Labaki深刻体认到,剧组正在拍摄的无疑是现实生活。

因此,当《我想有个家》受到部分影评批判,认为内容刻意消费观众同理心,卖弄穷情影像(Poverty Porn)时,Labaki即予以坚定地表示:“我确实不曾经历过电影人物的生活,但这个故事势必要有人出来讲述。”

文字:邱昶维|来源:womenandhollywood, theguardian, thefilmexperience, seventh-row, musicboxtheatre, awardswatch, awardsdaily, nytimes, curzonblog, npr, ff2media, closeupculture, arri, deutschlandfunkkultur, eyeforfilm|图片:adelaidefilmfestival, arri, cinek, imdb, medeiafilmes, mulhernocinema, santikos, twitter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
在线客服
幕后
点击下面图标和我们联系
2024-04-28 21:11:11
您好,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!
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,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!
[技术支持]
674316
微信号
取消

选择聊天工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