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绝对不会原谅,做出这部电影的人是如何虐待我的身心!”
——《月光下的蓝色男孩》导演Barry Jenkins
《宿怨》自今年初惊骇日舞影展观众,首次执导长片的导演Ari Aster,秉持著对电影深厚的底蕴与热情,让该片混合家庭剧情及恐怖电影两种类型,并加入心理惊悚、邪教信仰、鬼怪降灵等元素,外媒更将其媲美《失婴记》、《大法师》、《鬼店》等影史名片,成为新一代的恐怖电影典范。
电影环绕著Graham一家,以女主角的母亲往生起头,借由一连串神秘事件,揭开家庭成员间难以抹灭的创伤,迎向急转之下的骇人命运。剧组以精良的美术设计﹑模型建造,创作出迷人又危险的视觉,并以发挥得宜的摄影技巧,让观众走入导演建立起的魔幻世界,体验既超脱现实、又真切无比的悚然影像。
《宿怨》电影预告:
类型电影包装家庭悲剧——绝妙的创作思维与美术设计
“我真的想诚实地,拍一部关于人们痛苦的电影。”
——《宿怨》导演Ari Aster
自青少年时期,导演Ari Aster便是位狂热影迷,涉略各式类型电影,《魔女嘉莉》、《失婴记》等恐怖经典,更是对他影响深远。自名校美国电影学院(American Film Institute)毕业后,他尝试揉合诸多各类型的短片,最终仍选择深爱的恐怖片,做为首部长片作品的题材。
Ari Aster认为类型片是一种“包装”,他说:“透过它,你得以处理更艰难的材料。”因此他透过恐怖类型电影包装《宿怨》,讲述家庭背后压抑的情感,以及亲情中难以复原的瘀痕。他曾表示制作时,如何拿捏剧情片与恐怖片的元素是个考验:“这个挑战变得很有趣:怎么在讲述剧情时保持诚实,又同时保有恐怖片元素,而不让影迷失望呢?”
因此,他与艺术指导Grace Yun讨论视觉风格时,不仅参考诸多恐怖、惊悚电影,同时也从Ingmar Bergman(柏格曼)、Mike Leigh(麦可李)及Coen brothers(柯恩兄弟)等大导演的家庭相关题材作品中,撷取视觉元素。艺术指导Grace Yun表示,他们将上述电影里的设计,融入《宿怨》的剧情与人物,打造“另类”恐怖片视觉。
片中,极重要的主要场地——Graham家的房屋内部,则全靠棚内内景搭建,让拍摄时的摄影机,能有更多摆放或隐藏的空间,使得摄影机运动更加便利、灵敏。屋内的壁纸装潢及家俱陈设,皆偏饱满、浓郁的深色系。Grace Yun解释,暗沉的颜色选择,可帮助营造惊悚氛围。
“透视”众角色的命运——精巧细致的微型模型
“导演Ari几乎认为,模型本身就是电影里的角色。”
——《宿怨》微型模型设计师Steve Newburn
片中,女主角Annie职业为“Diorama Artist”,会设计、制造透视模型及人物玩偶,并藉艺术创作回溯她个人的重要经历。导演Ari Aster以模型暗喻著众角色的命运:“他们对生命没有任何掌握权,就像是玩具屋里的玩偶,只能被外力操控著。”
曾参与《黑暗骑士》、《全面启动》的微型模型设计师Steve Newburn,运用菩提木材、颜色卡纸、塑胶、隔热泡绵等素材,建造“缩小版”的房屋场景。片头出现的模型屋,便完全仿造Graham家的原貌,Steve Newburn拍摄上百张剧组搭建的场景照,尽可能原封不动地重现,模型里的每个部份,包含墙壁、屋顶等,大多也可拆卸,方便摄影机拍摄。
另外,Steve Newburn与其馀模型师,也使用3D列印技术,制作部份物件,例如:车祸场景里的蓝色Volvo V70轿车,即先在电脑绘制模型后,才打印出实体,便于绘制轿车的细节;宛如演员身形的小玩偶,则是运用ZBrush软件,设计更细致的脸部纹路后,才经3D列印技术制出成品。
模型里暗藏的秘密
电影里,更有许多巧思藏匿于模型中。例如:放置于Graham家进门处的另一座模型屋,则是Steve Newburn利用3D列印技术,搭配手工调整,制作出各式金属铁板、铁炼,把模型屋的部分窗户、门全部堵住。
Steve Newburn表示,这座模型屋被设定为女主角Annie早期的作品,而铁炼缠绕屋体的部分,他则认为:“像是整间房子为它的拥有者设下圈套。”暗示著家庭的阴影与秘密,正捆绑Annie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。
迷离而阴暗的视觉呈现——摄影以“第三人”视角捕捉人物
“我们将摄影与照明,推向更加戏剧化的效果。”
——《宿怨》摄影指导Pawel Pogorzelski
导演Ari Aster强调,片中重要的摄影概念之一,即是捕捉角色在屋内的画面时,要让角色“看起来像在模型屋的玩偶”,表现仿佛有银幕外的“第三人”观看和操控的意味。
片中,使用轻便的Arri Alexa Mini进行拍摄,并搭配Panavision为《宿怨》经特殊处理的Primo和Primo Zoom镜头。Ari Aster认为该组合,能完美呈现真实场景及演员,宛如“模型屋及玩偶”的效果。另外,在拍摄微型模型时,则换上极具景深效果的Frazier镜头,方便对焦于与相机极近的物体。
导演Ari Aster与摄影指导Pawel Pogorzelski,更将画面的宽高比设为2:1,效仿1950、60年代,美国导演Douglas Sirk的家庭通俗电影。在拍摄时的构图,便能以宽广的墙壁背景,对比人物于画面中的渺小。
微弱光源酝酿恐怖氛围
另外,剧组在拍摄时,更努力尝试以难度高、易失误的微弱光源,捕捉片中令人生畏的不安氛围。Ari Aster表示:“我们尽可能大胆尝试,让许多可怕的片段,都发生在黑暗和阴影之中。”
Pawel Pogorzelski参考波兰知名导演Krzysztof Kieślowski(奇士劳斯基)的《红色情深》,效仿里头“教科书等级”的光影运用,学习如何在影像色彩明度、彩度皆低的情况下,良好捕捉光线,使视觉不过于黯沉。
“伪一镜到底”镜头如何拍摄
《宿怨》精湛的开场镜头,摄影机从Graham家中的窗户,慢慢拉近至空间另一角的模型屋内的房间,再经由剪接、后制特效处理,无缝接轨从模型转换到真实场景,仿造“一镜到底”的形式。
执行该镜头时,Ari Aster先拍摄模型房间,在墙上注记贴纸,协助后期特效动画师(VFX Artist)比对位置,并拍摄角色Peter真实房间的静态照片,让后期在融合影像时,能更为真实;而后再将真实房间的一面墙拆除,拍摄角色Peter与Steve间的互动。
然而,实际拍摄时却因剧组未沟通清楚,Peter的模型房间墙面皆已封死,未留下空间让摄影机拍摄房间内部,若强制拆除墙壁,恐导致模型破损。但Ari Aster还是赌了一把拆除墙壁,他事后笑称:“幸亏这个指令得到一个快乐结局,并没有造成(模型)破坏,否则我们将会得到一颗完全不同的镜头。”
导演Ari Aster与剧组,以独具特色的美术设计、精湛杰出的摄影技巧,为《宿怨》开创另类暗黑美学,重新包装类型电影,让恐怖片不仅是为“吓人”而拍,而是以更为深刻、具质感的视觉手法,呈现人们发自灵魂深处的不安与恐惧。
“我知道这可能是部与观众非常有距离的电影,但它的目的是要深入观众的心。”
——《宿怨》导演Ari Aster
推荐阅读:
1980年代电影《鬼店》持续发烧,幕后制作重点整理
《噤界》全片对白少于一百句——“无声”电影的赤裸杀机
Behind the Scenes 08《鸟人》如何打造虚实交错的“一镜到底”
文字:黄钧浩 | 来源:npr, Mpaa, Dailydead, Theverge, Torontolife, Moviemaker, nofilmschool|图片来源:Fandom, gamespot, Polygon, Torontolife, indiewi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