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认为,最令电影创作者沮丧的事情,莫过于你必须听命片厂工作。
但若电影上映后的评价不如预期,你也必须背负骂名;
因此,布伦屋制片公司就是破除这种惨况的解药。”
布伦屋制片公司的创办人Jason Blum(杰森布伦),可谓当今好莱坞最成功的制片人之一。不论是曾经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《进击的鼓手》、《逃出绝命镇》等,或者恐怖电影《阴儿房》、《国定杀戮日》等系列作,皆在Blum的制片理念之下,获得好口碑、高报酬的上映成绩。
自从2000年布伦屋制片公司创立后,大学主修电影及经济的Blum,即坚持开发高品质的低预算项目,令公司旗下的电影几乎稳赚不赔,而他的制片理念,也让作品内容往往能充满开创性,令人惊艳。本文将整理Jason Blum的6个制片理念,与读者分享他对电影创作的观察与坚持,从中挖掘布伦屋制片公司的成功关键。
►以下是布伦屋制片公司的知名成功案例:
《灵动:鬼影实录》(2007)
拍片成本:15,000美元
全球票房:193,355,800美元
《阴儿房》(2010)
拍片成本:1,500,000美元
全球票房:99,557,032美元
《国定杀戮日》(2013)
拍片成本:3,000,000美元
全球票房:89,328,627美元
1. 秉持“低预算,高概念”的制作模式
《灵动:鬼影实录》(Paranormal Activity)
“那些可以在购物中心放映,但制作成本不高的电影,
正是我在寻找的目标。”
1999年的日舞影展前夕,刚投身制片圈不久的Blum,正在为米拉麦克斯影业到处洽谈影片发行权。当时,他曾听闻有两位青年导演,正在积极推销一部低成本恐怖片,但这并未引起Blum的兴趣,让他选择发行别部电影;然而,就在影展过后,那部恐怖片不但引起轰动,甚至在上映后获取极高报酬,而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伪纪录片——《厄夜丛林》。
由于错失发行《厄夜丛林》的机会,Blum遭到上级责备,但他也开始注意到低成本恐怖片的实验性与自由度,并在创立布伦屋制片公司后,于2007年推出轰动一时的伪纪录片《灵动:鬼影实录》,实践自己的策略。此后,Blum即坚持“低预算、高概念”的制作模式,开启他跻身好莱坞亿万制片的生涯。
►延伸阅读:《灵动:鬼影实录》DV拍摄围塑恐怖惊悚氛围
2. 重视编导人才,有限资金保证创作自由
《逃出绝命镇》(Get Out)
“电影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编导人才。”
对Blum而言,坚持“低预算、高概念”的制作模式,主要是为了鼓励创作者们承担较低的财务风险,尽情发挥个人创意,并逼迫他们专注在重要的事项上,也就是故事及表演;因此,他相当反对好莱坞动辄上亿元的制作费,并认为拍摄这些预算昂贵的电影,大多是为了满足部分影人的虚荣心,进而抹杀创作本质的行径。
“我们的商业模式允许大家做一些奇怪的事情。”Blum表示,尽管他的低预算策略,令剧组必须克服不少资源短缺的障碍,并顺应一些先天限制,例如没有特效、场景单一等;然而,凭藉双方共同遵守的规范,Blum选择给予创作者100%的拍片资金,让他们不必受限于制片方的压力,达到真正的创作自由。
3. 尝试新奇题材,做别人不愿做的电影
《国定杀戮日》(The Purge)
“我们那些票房成功的电影,大多是别人不想做的项目。”
提及《国定杀戮日》、《进击的鼓手》及《逃出绝命镇》等成就非凡的原创电影,Blum表示,这些极具开创性的剧本故事,其实都是别家制片公司不愿投资的项目,但他凭藉低预算的策略,使布伦屋制片公司得以承担较低风险,尝试开发这些新奇有趣的作品,进而引领市场及产业的潮流。
“我们不是天才,我们只是专门制作低预算电影,所以能够颠覆审核流程。”Blum解释,他们之所以能够一再创造票房奇迹,主因在于好莱坞电影的内容日渐单调,导致观众审美疲劳,渴求新鲜感,让布伦屋找到市场定位,而这些情况的产生,则必须归咎于多数制片方的保守投资眼光。
为了降低投资拍片的风险,制片方通常会依据既定的戏剧结构,或者其他类型相似的叙事结构,作为筛选剧本的准则,但这些观念容易扼杀较具实验性的电影,让那些有才华的创作者失去机会;因此,Blum只关注剧本是否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,给予编导人才创新的空间。
►延伸阅读:《逃出绝命镇》预算不高,更要善用器材
4. 延续原创精神,不随便滥拍续集
《月光光新慌慌》(Halloween)
“如果要拍任何续集,我都会坚持原创人马必须回归。”
面对现今好莱坞常见的续集策略,Blum表示,除非电影上映后的口碑良好,否则任何人都不应该贸然拍摄续集,破坏故事本质,并强调:“不要让首部曲局限你的故事。不要急著拍第二部。”其中,他认为恐怖电影遭到滥拍的情形,尤其严重。
“许多人都以为恐怖片很容易制作。”Blum解释,经典恐怖片《月光光心慌慌》的九部续集之所以评价不佳,主因在于制作方不重视续集电影的导演,也不尊重原创班底的意见,使得故事遭到破坏,沦为粗制滥造的商品。
有鉴于此,当Blum准备筹拍睽违40年的直接续集《月光光新慌慌》时,他坚持与当年的编导、演员合作,并获得他们的祝福及肯定,使续集电影既不偏离原创精神,又能展现故事新意。
5. 与其拍喜剧片,不如拍恐怖片
《阴儿房》(Insidious)
“根据我的观察,低成本喜剧片无法跟我们的电影竞争。”
“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能在预算之内拍摄,同时具备吸引普遍观众之潜力的故事。”Blum坦言,相较于恐怖片,他几乎不曾投资拍摄喜剧片,原因是喜剧故事的吸引力有限,若没有大明星演出,很少会有人愿意掏钱进戏院观看喜剧,并质疑: “过去15年内,有人能举例有哪一部院线喜剧片,它的预算低于500万美元,但票房高于1500万美元吗?”
因此,Blum主张制作概念独特的恐怖片、惊悚片等,并认为创作者或片厂,都应将这一类型的电影视作警世寓言故事,只要观众能借此认识一个未知的世界,就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,他补充:“一部优秀的恐怖片,绝对不会只有呈现恐惧。”
►延伸阅读:《进击的鼓手》以剪辑敲打节奏,呈现爵士乐场上的野蛮搏斗
6. 反对独尊戏院,看好线上串流平台
《进击的鼓手》(Whiplash)
“我真的反对影人要求观众到戏院看电影的说词,那很伤人。”
随著线上影音串流平台兴起,Blum推测未来的电影院里,仅会上映相对要求声光效果的商业大片,以及讲求观影环境的恐怖电影,其他电影则会登上串流平台,退出戏院市场,彻底改变电影发行的思维。
尽管观影体验不免打折,但Blum相当肯定串流平台的兴起,并认为一些低成本剧情片、电视连续剧集等,都有机会借此更贴近大众生活,增加曝光度。“我们那时的决定实在是错失良机。”Blum表示,当年备受好评的《进击的鼓手》,其实就应该选择登上串流平台,锁定真正适合这部电影的年轻族群,藉以获得更好的收益。
文字:邱昶维|来源:vox, thatshelf, producersguild, deadline, wsj, scmp, nightmare-magazine, denofgeek, blumhouse, nytimes|图片来源:filmmakermagazine, imd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