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区柯克式变焦/ 如果利用“推轨变焦镜头”制造迷幻效果

电影镜头, 摄影技巧, 大导演

大導演喜愛的攝影技巧00.jpg

 

Alfred Hitchcock(希区考克)的经典《迷魂记》里,男主角因患有惧高症,攀至高塔向下看时,画面中的楼塔仿佛瞬间“拉长”好几倍,因而表现他内心畏高的恐惧。这颗短短几秒的镜头,其摄影机运动方式称为“推轨变焦镜头”(Dolly Zoom),而因首次出现于《迷魂记》中,更有眩晕效果(Vertigo Effect)之称。

而后,推轨变焦镜头经常使用于电影中,例如:《黑色追缉令》运用其手法,表现吸毒者“抽离”现实生活,让人物在原位置,维持相同大小,画面背景却有“Zoom In”的效果。大导演Steven Spielberg(史蒂芬史匹柏)、Martin Scorsese(马丁史柯西斯)也经常借推轨变焦镜头,夸张表现角色心中的恐惧或惊吓。

本篇文章,将回顾这些出现推轨变焦镜头的经典作品,并且简介该技法使用上的要点,以及多位大导演们,都如何运用该技法,制造出令人留名青史的奇观视觉。

01镜头运动大解密——“推轨镜头”和“变焦镜头”的差异

推軌、變焦與推軌變焦鏡頭的差異.png

推轨变焦镜头当中,“推轨”和“变焦”这两个词,分别为两种镜头运动(Shot Movement)方式。“推轨镜头”(Dolly Shot)代表运用台车、脚架或其他器具,朝被摄物接近或远离的摄影技法,“Dolly In”即代表“推进”摄影机靠近被摄物,反之“Dolly Out”则为“拉出”。

变焦镜头(Zoom Shot)则以改变镜头焦距的方式,达到景深的深浅变化。“Zoom In”代表焦距变长,景深变浅,被摄物在画面中放大;“Zoom Out”则有反面效果,被摄物在画面里变小,可表现宽广的背景。

“推轨镜头”和“变焦镜头”乍似接近,都能造成靠近或远离被摄物的结果。但两者差异在于,运用推轨镜头时,摄影机与被摄物、背景的距离会改变,被摄物大小改变的同时,背景不变;运用变焦镜头时,被摄物与背景则会随焦距变化,同时放大或缩小。

但是你可曾想过,同时使用这两者,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吗?

02奇异摄影技巧——希区考克作品里的推轨变焦镜头

希区考克作品里的推轨变焦镜头.png

“我们正是从一个深陷心理危机的男人的观点,诉说这个故事。”

——《迷魂记》导演Alfred Hitchcock

推轨变焦镜头,即是结合上述两种镜头运动方式,让被摄主体维持原大小,呈现背景变化,该技法由《迷魂记》中第二组摄影指导Irmin Roberts所研发而成。

Irmin Robert擅长特效摄影,当他拍摄《迷魂记》中,男主角攀至高塔往下看时的模型场景时(影片4:50处),他运用“Dolly In”技巧,将摄影机向前推进,并且同时“Zoom Out”将镜头焦距变小。这导致较靠近摄影机的楼梯,维持原大小,较下层的楼梯和石墙,则因景深改变而变形,整个高塔仿佛延伸,变得更加危悚。

而后在1964年的《艳贼》里,为表现出女主角童年时的阴影,因而在她回忆童年时,Alfred Hitchcock运用“Dolly Out”和“Zoom In”的推轨变焦镜头,制造出重返创伤记忆的效果(影片2:55处)。以上两种手法,也就是最标准的两种推轨变焦镜头。

03幕后小撇步——如何拍摄推轨变焦镜头

Filmmaker IQ解析与示范推轨变焦镜头.png

完成一颗标准的推轨变焦镜头,其必要装备与条件包含:一台装有变焦镜头的摄影机、能让摄影机稳定运动的轨道或台车、静止的拍摄主体,以及能展现景深变化的空间场景。

人员配合

拍摄期间,摄影机进行推轨运动时,必须与镜头变焦同步,通常需有摄影机操作员、跟焦员、荧幕监看人三者紧密配合,才得以执行完成,考验团队的技巧与默契。

镜头使用

推轨变焦镜头的重点,即在于摄影机推轨与变焦同步运作时的效果,因此变焦镜头选择极为重要。《镜头之后》一书提到,若运用高变焦比的镜头拍摄,会较难维持对焦,且必须实测摄影机与主体的间距,避免焦距短的广角镜,让主体变形,尤其在拍摄人像特写时。

跟焦装置

为使跟焦员能准确控制画面焦点,跟焦器在执行该种镜头时,同样不可或缺。《镜头之后》书中也写到,若以手持、或使用稳定器摄影时,想做出推轨变焦的效果,可运用无线跟焦遥控器远端对焦,但由于难度更高,需经过多次演练才能成功。

构图画面

美国《连线》(Wired)杂志指出,拍摄推轨变焦镜头时,如果画面四周能被场景或物品“框住”,制造仿佛加装相框的效果,更能明显看出运镜变化。如《鬼哭神嚎》、《非法正义》里,使用封闭长廊,或绵延的桥梁钢筋作为构图,以推轨变焦镜头拍摄时,便能轻易让观众辨识出前景、背景间的转变。

04名导们的秘密武器——电影里何时使用推轨变焦镜头

名导们的秘密武器——电影里何时使用推轨变焦镜头.png

表达人物的强烈情绪:《大白鲨》、《蛮牛》(影片1:20处)

大導演喜愛的攝影技巧02.jpg

1970、80年代,推轨变焦镜头在电影中被广泛运用,经常用来表现人物愤怒、惊恐的情绪。大导演Steven Spielberg的经典作品《大白鲨》里,当警长发现泳客遭鲨鱼袭击时,摄影指导Bill Butler即运用镜头压缩空间的效果,表现警长内心徒增的压力与恐惧。

据称最擅长使用摄影机的导演Martin Scorsese,也在《蛮牛》、《四海好家伙》、《华尔街之狼》里使用该运镜手法,如当《蛮牛》主角Jack上拳击场前,摄影以推轨变焦镜头逼近Jack,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其紧张情绪。

超脱常态的画面效果:《黑色追缉令》、《魔戒》(影片4:50及6:25处)

大導演喜愛的攝影技巧03.png

推轨变焦镜头,也经常用于传达角色精神异常的状态。《黑色追缉令》里,摄影指导Andrzej Sekula全片几乎皆以Panavision定焦镜拍摄,但为表现女主角Mia吸毒时的样貌,他换上变焦镜以推轨变焦镜头拍摄,制造出背景模糊的效果,传达用药后的晕眩感。

当《魔戒》摄影指导Andrew Lesnie,在拍摄主角感知到邪恶戒灵来袭的场景时,亦是以推轨变焦镜头,而非后制特效的方式,表现空间变形的效果,营造超自然的恐怖氛围。

为影像制造喜剧氛围:《活人生吃》(影片6:58处)、《料理鼠王》

大導演喜愛的攝影技巧04.jpg

进入千禧年后,推轨变焦镜头已成为悬疑、恐怖片惯用的运镜方式之一,但许多喜剧片也使用该手法,制造“另类”笑点。如在《活人甡吃》里,当主角一行人举起枪对付活尸时,导演Edgar Wright即以“Dolly In”、“Zoom Out”的方式,营造预备拍摄的肃穆氛围,却随即发现枪枝无法使用,镜头呈现的效果,立刻具有幽默反讽的意味。

动画《料理鼠王》导演Brad Bird,则在刁蛮的美食鉴赏家尝到美食、忆起童年回忆时,以极快速的推轨变焦镜头,制造夸张效果,并同时进行场景转换;在另一处主角Remy观看电视里的食神Auguste,也使用该运镜方式,凸显出Remy对食神的崇拜与景仰。

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& Magic的影像合成总监Todd Vaziri解析,《料理鼠王》团队将推轨变焦镜头运用得炉火纯青,他说:“这种技术经常被作为惊叹效果,尖声提醒你:『角色正在经历某些重要时刻。』,但在这里却用的优雅又微妙。”他认为,影像工作者不该过度“炫技”,而是应在适当时机使用推轨变焦镜头。

“推轨镜头不该被观众发现,而是应该让他们(与角色)感同身受。”

——Industrial Light & Magic影像合成总监Todd Vaziri

《料理鼠王》变焦推轨镜头.png

 

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1. sockangel

    超级经典的运镜。

  2. 喀喀喀

    6666666牛逼

  3. 枫凌殇

    帅气,很牛啊。不错

  4. balloon

    收藏起来,以后慢慢看

  5. 刘洋

    希区柯克的确是电影大师
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
在线客服
幕后
点击下面图标和我们联系
2024-04-19 19:00:17
您好,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!
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,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!
[技术支持]
674316
微信号
取消

选择聊天工具: